首页> 经济 > 正文

70%罕见病发病于儿童期 多学科诊疗治病也救命

  “目前,全球收录了7877种罕见病,其中5018种提供了发病时间——基本上70%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就已经发病了。”在2021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说。在我国,目前大约有1680万罕见病患者,其中基因遗传性的占80%,儿童期就发病的占50%-75%,甚至更高,出生后第一年就死亡的约35%,平均诊断时间大概为5年,有药物治疗的仅有5%。

  对于一个有人口十几亿的大国来说,1680万患者数量并不多。但罕见病病情非常危重、高致残、高死亡、儿童期发病多见,患者生存质量非常差,同时,因为发病率极低,导致人们对这些疾病的认知非常有限,临床误诊率高,诊断非常困难,继而导致这些患者很难获得有效的、及时的治疗。

  近40%罕见病患儿被误诊过至少一次

  “40%左右的罕见病患儿都曾被误诊过至少一次,从症状刚刚显现到最后确诊,可能需要经历5-10位医生。每年新增的罕见病患儿超过20万,一个患儿的不幸所产生的影响至少会波及6-7人,30%的罕见病儿童生命不会超过5岁。”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刘薇说。

  刘薇希望找到解决儿童罕见病多层次问题的突破口,她期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认知、发现罕见病,并宣传随访;一级、二级医院能做到初级疑似转诊;三级医院负责诊断、治疗和网络的传报;顶层设计则由国家中心来负责,进行疑难症处置和中心共享。

  刘薇认为,具体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要建设终端,开展社区罕见病情况调查,构建辖区内罕见病患儿的线上初级信息库;完成对罕见病患儿的日常基础护理,逐步改善罕见病患儿的生活环境;开展主题宣传,为罕见病患儿提供营养咨询等综合性的对症支持治疗。

  一级、二级医院应当逐步培养具有精细识别儿童罕见病能力的人才,他们熟练掌握罕见病的基础知识,能完成儿童罕见病的初级筛查工作,并做到疑似转诊,要知悉上级医院擅长诊疗的儿童罕见病,将疑诊的罕见病患儿精确地对接到上级医院,提高高危儿童的及时上转。县域龙头医院应当具备三级医院的罕见病诊疗能力,医生具备一定的罕见病紧急救治能力,能指导本区域的下级医疗机构完成罕见病患儿的日常健康干预。此外,医生应定期主动至上级医院学习罕见病诊疗规范和最新进展,能对下级医疗机构技术培训,做好双向转诊的管理工作。

  对于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来说,更多的精力要放到确诊救治、多学科评估上。首要任务是诊断和治疗,制定个性化的相关管理策略,同时注重继续教育,能够组织相关的人才培养课程,重视科研分析。可拓展的空间还包括远程医疗、细化儿童罕见病诊疗与治疗的相关工作规范,制定参考方案、专家共识等。

  国家的罕见病中心要建立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出台政策建议和行业标准;在国内深耕的同时牵头进行国际前瞻性协作交流;关注人文关怀,搭建健康讲堂的平台;在教科书中增设罕见病章节和实习;引导相关的罕见病患儿在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获得相应的救助。

  “我们期待让罕见病患儿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得到照护。”刘薇说。

  多学科诊治儿童罕见病

  “建立罕见病综合诊疗体系对医院的发展非常有好处,多个学科的密切合作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立性。同时,在一定诊断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专家共识,如果研究深入还有科研成果和转化产生。”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说。

  张国君以神经科常见的结节性硬化为例介绍,在很多学科中能够看到结节性硬化这种疾病,但是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比较明显,特征也非常清楚,所以在神经系统诊断的患者多,单纯的专科诊断很可能将其视为其他疾病。又比如Noonan综合征,往往会在内分泌、心脏、口腔、精神等各个学科表现出一些异常,需要集中多学科医生共同完成诊断。

  在多学科合作诊治罕见病方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已经进行了探索。2020年,张国君教授(神经科)、李巍教授(遗传学)、钱素云教授(危重症)牵头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形成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医院首先打通流程,从患者首诊到复诊、资料的收集、绿色通道的建立、专家组的会诊,再到相应的病例随访等,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体系。

  “我们围绕121种罕见病具体情况进行梳理,近3年的资料收集相对丰富,包括生物样本、临床信息、基因库。”张国君认为,多学科诊断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进行转变,从让患者在多学科奔波到建立现代化诊疗模式,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临床,过去传统的模式是一个患者挂号看不同的学科,辗转多年也不一定能得到诊断;现在是多学科医生和专家围绕疾病、围绕患者,这等于是诊疗方向的改变。”

  让罕见病患者用得起药、用上好药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二部副部长谢松梅介绍,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非常大的困境是,全球大概只有不到10%的罕见病有药可治,剩下90%以上的患者都处于无药可用的境地。对于我国来说,存在境外有药、国内没有药的情况,还有一些药是进口的,费用太高,患者支付不起。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也专门设有一个儿童罕见病中心。院长孙思予介绍,2018年5月,国家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以来,盛京医院用过约20种罕见病药物,有的只开过一盒,其中一款比较昂贵的药物,到目前为止只给5个儿童开过8支。

  让罕见病患者有药可用、及时用药、用得起药、用上好药,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期盼,然而高昂的医药费用却将一些患者隔在治疗的门外。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介绍,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多层次支付存在困境,国家医保是保基本,更多保障低值药品,高值药品较难承担;补充医疗、专项资金+慈善和商业保险的资金筹措与总量有限,这种状态下只能在局部探索中不断推进。

  “比如说罕见病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比较分散,缺少现实指导意义的,有可操作性、引导性的政策文件;各地探索出好经验如何迅速上升到国家政策形成规范,也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史录文认为,多方合作还没有形成模式,缺乏强有力资源整合的组织。中国罕见病联盟已经开始在医疗服务方面和医保方面进行整合探索,但是总体来说罕见病的诊疗服务相关人才严重匮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参与度有限,患者得到的关注也有限。所需的资金保障不到位。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要努力改进和探索完善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

关键词:

精彩推送
  1. 从严从实从细 坚决打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硬仗
  2. 两千余只灰鹤“聚会”新疆车尔臣河 鹤头攒动场面壮观
  3. 天津疫情总体可控 北京顺义再现阳性国际邮件
  4. 浙江象山新乡贤韩天芑庆百岁寿辰 曾98岁战胜新冠病毒
  5. 高校教师弘扬传统文化十余年 留学生:中文不利索也能唱
  6. 云南两会热议亚洲象:中国老挝开“跨境保护”先河获认同
  7. 大数据、云计算……“智慧防疫” 西安空港新城有新招
  8. 广东珠海18日新增3例确诊病例 详情公布
  9. 多部门齐发力!留沈阳过年暖心又安心
  10. 山西:12017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因灾受损需修缮重建房屋已竣工
  11. 天津:发病人数明显下降 但形势仍严峻复杂
  12. 广西人大代表石鹏:落实“双减”政策 家庭教育主阵地作
  13. 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开通高速公路
  14. 北京新增2例确诊病例密接29人 继续排查高风险人群
  15. “就业帮扶、真情相助”新疆启动就业援助月活动
  16. 广东首个未成年人保护协会成立 共护未成年人灿烂笑颜
  17. 深圳新增1例确诊病例 系国际机组人员入驻酒店保洁员
  18. 天津调整相关区域风险等级
  19. 浙江男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为爱助力点亮生命新希望
  20. 江苏出台“一揽子”政策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1. 云南纳板河保护区首次记录到国内唯一伞虎属——版纳伞虎
  22. 冷空气对粤影响渐弱 全省大部气温明起回升
  23. 西安火车站严守“输入关” “重点人群独立转运点”运转
  24. 外省市人员到无锡可免费核酸检测 89个采样点公布
  25.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26. 村民变股东 重庆南岸放牛村千余村民喜获“年终奖”
  27. 包汤圆、剪窗花……12国“洋面孔”体验江南传统年俗
  28. 西安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2050例 已消毒集中隔离场
  29. 守护长江支流的青海“哈达义警”
  30. 北京:各类核酸检测机构不得收取“加急费”
  31. 饭圈乱象如何休?浙江政协委员:破流量崇拜 对明星艺人
  32. 北京冬奥前,他又穿上了59年前那身“中国红”
  33. 北京迎战奥密克戎、德尔塔双挑战 两者有何特点?
  34. 高校专家碳汇科技助力 “零碳版”村规民约启动实施
  35. 从《梁祝》到《木兰》,陈露用中国风惊艳世界
  36. 上海加强人性化服务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综合救治水平
  37. 冬日新疆兵团“人勤果香” 特色种养促乡村振兴
  38.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智慧税务便民又高效
  39. 租借500余个账户抬高股价 上海警方破获操纵证券市场案
  40. 2021年福建法院执结各类案件33.44万件
  41. 天津“迎战”奥密克戎 在津外籍人士体验“中国式”抗疫
  42. 天津本轮疫情已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2例
  43. 广州铁路2022年春运首趟“共青团号”列车开出
  44. 湖北多地发布霾预警 武汉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45. 一个月走坏一双鞋 管道巡护员跋山涉水守护天然气“生命
  46. 江苏渔民捞获10个境外水下窃密装置 16人获表彰
  47. 杭州警方摧毁“杀猪盘”诈骗团伙 跨越6省追击30000公里
  48. 沈阳市2021年入库进口冷链食品23万余吨 核酸检测3万余批次
  49. 河北新发地“超大冰箱”冻品储备近10万吨 稳保春节供应
  50. 沈阳故宫文创雪糕走出国门
  51. 沈阳春节期间倡导市民就地过年 严控庙会、大型文艺演出
  52. “草药村”是怎样炼成的 辽宁省清原县椽子沟村的“致富
  53.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北京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被
  54. 新疆博斯腾湖出现冰花奇观
  55. 产业小镇调查|“门业新镇”煤炭坝镇:“湘中煤都”变身
  56. 甘肃省博物馆“神马来了”引文物“复活”与游人互动
  57. 一封“家”书引泪目:河南安阳教师群体组织队伍支援疫情
  58. 安徽人大代表建议“工匠”“巧匠”进校园育“匠才”
  59. 安徽规划黄山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桥头堡
  60. 山西省首家“认罪认罚案件听取意见室”正式揭牌
  61. 脊柱侧弯注意姿势就能矫正?专家:应尽早检查和干预
  62. 青海高原藏乡:从浑浊水到净化水,见证发展之力
  63. 河南安阳日增近百例确诊病例 暂无重症患者
  64. 记者直击:深圳龙岗正面迎战奥密克戎
  65. 北京朝阳报告一例核酸阳性人员 居住在平房乡石各庄村
  66. 实探北京朝阳社区公益早教项目点:家庭教育指导贴心赋能
  67. 卖卤肉饭的台湾大叔:期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68. 烟台援藏医疗队助聂拉木创二级医院 远程诊疗平台让患者
  69. ICU里的女医生:愿做暗夜中的一点光
  70. 聋哑夫妻背50万余元现金银行转账 民警手写12页纸劝阻
  71.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咋这么难
  72. 挪用百万公款打赏网络男主播 一女出纳获刑
  73. 南京1月19日起将开展全市范围核酸检测预约登记演练
  74.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如何给孩子“合理配餐”
  75. 【挑战365天正能量速写画】第049期:小寿星与消防员哥哥
  76. 《我们的天才儿子》 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77. 天津广大文艺院团工作者以“艺”战“疫”提振士气
  78. 放假回家!西安咸阳机场首架学生回家包机启航
  79. 西安将有序恢复低风险区域公共交通
  80. 北京首例“自洗钱”案:男子掩盖毒资被判有期徒刑16年
  81. 广西宁明实行分区分级管控 封控区外学校正常期末考试
  82. 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83. 械字号、国药准字号难以分辨;撕开膏药“贴”下的乱象
  84. 内蒙古巴彦淖尔暂停各类校外培训、托管
  85. 奶茶店成“最小风险区”,精准防控让人欣喜
  86. “医托”找人 “名医”坐诊忽悠老年患者 9人被判诈骗罪
  87. 2021年广东气象灾害致死人数首次降至个位数
  88. 北京海淀八家嘉园一居民核酸异常 复核为阴性
  89. 西藏米林县发生4.8级地震 县城震感强烈暂无伤亡及损失报告
  90. 因疫情防控不到位 山东日照13家农贸市场被通报
  91. 向“洋垃圾”说不!江西海关查获157.6吨固体废物
  92. 陕西咸阳1月20日零时起解除市域内交通管控
  93. 铁道线上背着“行囊”不回家的人
  94. 【新春走基层】接触网工的春运守护
  95. 农民自办家庭图书馆成为致富智囊室 丰收设计屋
  96. 新疆昌吉市第七小学教师王强:我们有了自己的冰场
  97. 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居民宋守奇:新区一天一个样儿
  98. “有了政策支持,俺家现在也是有房有车了”
  99. 看,春运中那些守护的身影……
  100. 天津一酒店经营者虚开离津证明被拘10天

三日内热门评论文章
为您推荐
  • 相关阅读
  • 观察
  • 关注
  • 经济
  • 汽车
  • 文化